汽车产业的竞争版图正悄然向太空延伸。从吉利到特斯拉,从长城到丰田,多家车企不再满足于地面市场的争夺,转而将目光投向浩瀚星空,通过发射卫星或与航天企业合作配资股票,开启了一场特殊的“太空竞赛”。
吉利旗下“吉利星座”近日完成新一轮卫星发射,12颗卫星精准入轨。自2022年起,该星座已通过6次发射将64颗卫星送入轨道,形成稳定的低轨通信网络。与此同时,特斯拉依托马斯克掌控的SpaceX,通过“星链”计划持续扩充卫星规模,构建全球最大的低轨卫星星座。尽管特斯拉汽车与SpaceX在法律上独立运营,但二者在技术协同与资源整合上展现出强大优势。
车企布局太空的路径主要分为两类:重资产模式与轻资产模式。吉利与特斯拉是“亲力亲为”派的代表,前者聚焦物联网通信,确保车辆基础数据可靠传输;后者则通过SpaceX提供高速宽带服务,为车载影音娱乐与自动驾驶数据回传铺路。专家分析,这种差异化选择源于市场阶段与技术路线的不同判断。
更多车企选择“签约合作”的轻资产路径。2024年4月,比亚迪仰望U8越野玩家版成为全球首款直连卫星的汽车,其卫星通信终端由比亚迪与中国电信联合研发。同年11月,长城汽车通过商业运载火箭“拼车”发射阿曼智能遥感卫星一号,开启国际宇航业务合作新模式。2025年1月,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在全球消费电子展上宣布,将投资70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3.3亿元)支持卫星运载火箭研发,强调未来移动出行不应局限于地球。
合作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快速落地与风险控制。车企通过与专业卫星通信公司合作,为高端车型增加卫星电话等功能,既避免巨额前期投入,又能紧跟技术潮流。不过,这种模式的定制化服务能力较弱,难以完全匹配汽车行业的特殊需求。
车企争相布局太空的直接动因,是为智能汽车“补盲”。当车辆驶入偏远山区、沙漠或无人区时,传统5G网络与车载系统可能失效,而北斗与GPS仅能定位,无法实现通信。若车企拥有自有卫星网络,车主可直接与后台联系,传输数据或求助。尽管公网与海事卫星也能提供类似服务,但它们面向全球用户,难以针对汽车的数据传输量、省电需求等特性进行优化,且存在延迟与数据安全风险。自建卫星网络可降低对第三方网络的依赖,保障汽车出海时的数据自主传输安全。
然而,这场“太空竞赛”的代价高昂。一颗低轨通信卫星的研制、发射及地面系统建设成本通常达数千万元人民币。若部署50颗卫星,直接成本约25亿元,加上地面站、控制中心等初期建设投入,首期费用可能超过30亿元。若计入卫星全生命周期的运维与升级,总投入或达50亿元甚至更高。
尽管投入巨大,卫星的商业变现前景仍被看好。车企可将服务扩展至远洋货轮、深山工程机械、应急救援等领域,将成本转化为盈利点。但挑战同样存在:如何吸引足够多的付费用户摊薄前期投资,是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。面向企业的物联网服务需长期培育,而面向消费者的车联网服务,用户是否愿意为“永不失联”功能付费,仍需市场检验。
这场由车企主导的“天空之战”才刚刚开始配资股票,其最终走向将深刻影响未来智能交通与通信产业的格局。
配先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